关于发展我区总部型经济专题调研报告
来源:
发布机构:
【字体: 大 中 小 】
为发展区域“总部型经济”,提高区域竞争力,结合市委戎书记来城区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区在全市加强软环境建设,“砍掉汕尾落后尾巴”行动中争当排头兵,根据区委朱显棠书记的提议,经区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并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准备工作,于11月上旬,由刘明光、卓孝义两位副主席带队,组织部分区政协委员组成专题调查组,先后在我区国泰、德昌、嶺峰等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并邀请民营、外资企业,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经贸局等有关单位召开座谈会,就我区发展“总部型经济”进行交流座谈,提出意见和建议,经区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形成报告。
一、“总部型经济”的概念、特点和条件
委员们通过调研认为,要发展我区“总部型经济”,很有必要先介绍“总部型经济”的概念,特别是特点和条件,协助各级党政充分认识和理解其本质特征,明确当前发展我区“总部型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明更好发展思路。
(一)“总部型经济”的概念。“总部型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组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总部型经济”主要特点。一是知识性。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二是集约性。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重要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三是层次性。“总部型经济”模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其产业、功能、规模都各不相同,具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四是延展性。“总部型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五是辐射性和共赢性。在“总部型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
(二)“总部型经济”的主要条件。一是区域要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二是区域要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很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比如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公司总部在这些城市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城市天然的区位条件。这些城市天然的港口,为总部物流提供了便利。三是区域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的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四是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发展“总部型经济”,除了城市建设等硬件要达到较高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管理、文化氛围等软件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发展“总部型经济”要具备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制度。五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二、我区发展“总部型经济”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研发现,我区“总部型经济”的发展尚未达到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与先进城市(如深圳、广州)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一)当前我区现有企业中,真正意义上的“总部型经济”企业还没有,对外部企业集团形不成很强的吸引力。
(二)没有建立完善的“总部型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总部型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适应“总部型经济”发展的人才匮乏。
(三)缺乏总体规划,“总部型经济”发展涉及面广,需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目前,我区尚未编制“总部型经济”发展规划,“总部型经济”发展缺乏规划指导。
(四)我区综合实力不强,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各项基础设施与周边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市场信息密集度较低,缺少发达的金融、保险、会展、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难以满足企业总部的需求,对外缺乏吸引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总部型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力不足,都是制约我区发展“总部型经济”的客观因素。
三、对我区发展“总部型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打牢发展基础。强化“总部型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切实把我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夯实“总部型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二)着力构筑“总部型经济”发展平台。发展“总部型经济”需要一定的条件,须做到规划先行,重点扶持我区现有企业,作为一个滨海城市,应该发挥资源优势,以海洋产业为切入点,实现产业延展,并着力构筑“总部型经济”发展平台,制定鼓励“总部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结合我区特点,在资金扶持,税收、人才引进、政府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
(三)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各类总部的分支机构。我区可以充分利用广州、深圳等城市大力发展“总部型经济”的契机,承接其制造基地转移,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强加工配套能力,有助我区突破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匮乏的瓶颈,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四)利用我区地域优势,积极筹划一至二个龙头企业,建立“总部型经济”。如国泰、五丰等企业,按现有的经营情况,以公司为总部,以生产加工厂为生产基地,以养殖基地,渔船为原料基地,实行公司加农渔户产业链资源优势,互利整合,实现政府、企业、农渔户三方共赢良好局面,为我区发展“总部型经济”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五)加强组织领导,集合专门力量,加快完善招商、商贸、物流、教育等专业化服务体系。按照“总部型经济”发展要求,提出和细化配套政策和便利措施,纳入全区政策体系,并加强“总部型经济”理论研究和宣传,通过组织举办座谈会、推介会等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总部型经济”,促进我区“总部型经济”发展。
政协汕尾市城区委员会
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